信史不如無史:

 
 

徘徊的納粹幽靈

 
 

余創豪

 

 

黎巴嫩與伊拉克

因著兩名士兵被俘虜、八人被殺,最近以色列在黎巴嫩與真主黨進行全面性戰爭,由於戰火波及黎巴嫩平民,舉世都在質疑以色列是否反應過度,以色列新任總理奧爾默特實在缺乏經驗,前任總理沙龍亦曾經面對過真主黨、哈瑪斯的挑釁,但並沒有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教宗本篤十六世在7月23日呼籲雙方停火,但奧爾默特毫不理會教宗,這種不信任態度是源於極其深厚的歷史情意結。

同一段期間,伊拉克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平均每天都有過百名平民死亡,布殊總統的對策彷彿已經見底,其民望當然直線下滑。「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不久,世界主流輿論都同情美國,一位歐洲官員甚至說:「今天我們都是美國人。」澳洲總理霍華德向布殊開出一張「空白支票」,他表示願意給予美國任何支持,俄羅斯這位冷戰時期的敵人,跟美國分享關於阿富汗的情報,布殊的國內民意支持率空前高漲,一位政論家誇言:布殊的歷史地位將會超過甘迺。但為什麼這樣有利的形勢,布殊卻可以在短短幾年間弄至一塌糊塗呢?

以下這句是老掉牙的話:「歷史給予人的最大教訓,就是人們沒有在歷史中汲取教訓。」其實,另一個極端就是:歷史給予人的最大教訓,是人們太注重歷史教訓,以致無法脫離過去的思想框子。

庇護十二世:「患難生忍耐」

先說以色列和天主教的關係,平心而論,奧爾默特的呼籲其實是十分平衡的,一方面他鼓吹維護黎巴嫩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另一方面亦強調以色列有權利在和平下生活;教宗又表達同情戰火下的受害者,這些受害者包括了黎巴嫩人和以色列人。但有人問:「假如真主黨每日向梵蒂岡發射幾百枚火箭,教宗又會怎樣會回應呢?」以色列對天主教的和平主義嗤之以鼻,恐怕已深深地進入了猶太人的「集體無意識」。

眾所週知,幾千年來猶太人飽受歐洲人迫害,迫害者包括了天主教國家,遺憾的是,發生納粹德國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時候,當時的教宗庇護十二世(Pius XII)卻極之低調,雖然無數人三番四次要求庇護十二世採取行動營救猶太人,庇護十二世只是袖手旁觀,一九四二年在烏克蘭有二十萬猶太人被害,庇護十二世只是說:「患難生忍耐。」

與其說庇護十二世是麻木不仁,不若說其和平思想令他放棄任何強硬的敵對態度,他指出:傳統來說,有三種戰爭屬於正義戰爭,一種是自衛戰爭,第二種是懲罰性戰爭,第三種是為了取回自己被掠奪的東西而發動的戰爭,但庇護十二世認為只有第一種才可以接受。不消說,庇護十二世的和平主義否定了大部分抗爭,在越南驅逐華僑、滋擾邊境之後,鄧小平發動的「懲越戰爭」屬於第二類,二次大戰之後,阿爾及利亞為了驅逐法國殖民勢力的獨立戰爭屬於第三類,假若採取教宗的標準,兩者都是不義之戰。

對於猶太人來說,「患難生忍耐」只是廢話,天主教和其他人越呼籲和平,就越挑起猶太人痛苦的回憶。然而,歷史未必重複自己,天主教並非一成不變,一九九零年代初波斯尼亞危機爆發之際,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並不反對北約採取軍事干預,但他強調對敵人的武力必須要按照其罪行成比例(proportional),這是十分中肯的意見。最近以色列對真主黨的嚴厲報復,再次令到「懲罰和罪行成比例」這組詞經常出現在新聞報導,但執著於歷史教訓的以色列人,也許將本篤十六世對真主黨的態度,連結到庇護十二世對納粹黨的姑息養奸。

英國首相艾登:由英雄變狗熊

提起納粹黨,不禁令我聯想起布殊所理解的歷史教訓,在多次演說裏面,布殊都把當今形勢比作二十世紀中期的反法西斯戰爭,他認為佔領和重建伊拉克,就好像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改造德國、日本、義大利一樣。伊拉克戰爭開打之前,法國和德國在聯合國極力阻止美國通過對薩達姆採取武力的決議,美國右派認為這是一九三零年代對軸心國綏靖態度的復活。

當時英國首相貝理雅緊緊地跟隨布殊的伊拉克政策,一些英國官員為了表達抗議而辭職。有趣的是,這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英國政壇的情況,一九三五年英國對義大利墨索里尼侵略衣索匹亞採取姑息態度,外務次長艾登(Anthony Eden)提出強烈抗議,一九三八年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慕尼黑協議下縱容希特拉吞噬鄰邦,當時已經升為外交部長的艾登,憤然以辭職來表達不滿。

其後的事態發展証明了艾登是對的,艾登以超級人氣重返政壇,一九五五年,他繼承邱吉爾榮登英國首相寶座,但是,一年之後中東爆發了「蘇伊士運河危機」,埃及總統納薩(Nasser)不滿意西方殖民主義控制國家資源,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艾登馬上把納薩和墨索里尼畫上等號,他認為如果對埃及採取張伯倫式的綏靖政策,埃及將會貪得無厭地擴張下去,於是乎英國、法國、以色列結盟,出兵攻打埃及。

其實,納薩並不是墨索里尼,他應該是喬治華盛頓式的反殖民主義者,英國、法國、以色列在道德上都缺乏理據。結果,美國和蘇聯同時對英法以施加壓力,艾登只有黯然退兵。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艾登辭去首相職務,從前辛苦經營而得的聲望,頃刻間蕩然無存,公元二千年,英國廣播公司舉行一項以功績排名二十世紀英國首相的調查,艾登名列榜末,二零零四年另一項同樣的調查,也是將艾登列為最失敗的首相。一位反法西斯主義、反張伯倫主義的英雄,因為太過將二十年前的歷史教訓銘記在心,最後竟然變成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狗熊。

結語

我並不是暗示奧爾默特或者布殊會重蹈艾登的覆轍,畢竟,自己也不能太過受困於所謂歷史教訓的桎梏。我並不是絕對的軍事主義者,也不是無條件的和平主義者,希特拉、史太林、米洛舍維奇、薩達姆、賓拉丹 都是不同類型的魔星,庇護十二世、若望保祿二世、本篤十六世 亦是不同風格的教宗。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余創豪說:「盡信歷史教訓不如不讀歷史。」

2006年8月3日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