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創豪

「波   浪」

迷   航   記


最近阿歷桑那州立大學主辦一個會議,一位從外州來的參與者在開會之後,駕駛租賃汽車瀏覽阿州景色,她卻決定了不去馳名天下的大峽谷。這也難怪,大峽谷已經完全開發,不少人停車之後拍攝「到此一遊」式的相片,事後便追問到底是否值得花五、六小時車程,望一望已經在預期之中的景色。以大峽谷為主題的明信片、月曆、海報、攝影集,已經鋪天蓋地,難怪大峽谷完全失去了神祕感。

不過,若果你喜歡尋幽探祕的話,阿歷桑那州仍然有許多隱藏的寶藏,其中一部分是屬於土地管理局的國家紀念地,另一部分則是美洲土著拿娃豪(Navajo)的自留地,後者我將會另文介紹,在這裏我會描述土地管理局轄下的「波浪」。阿歷桑那州位處內陸,江河湖泊又怎會有驚濤駭浪呢?初次我聽見「波浪」這名字時,我也以為這是海景。其實,「波浪」是一座又一座經過風化而呈現波浪紋的山丘,其正確名稱是狐狸北山(Coyote Buttes North),狐狸山分開南北兩翼,兩者都是位於若美里亞懸崖國家紀念地(Vermillion Cliffs National Monument),雖然南北都呈現波浪紋的地貌,但是狐狸北山比較漂亮。

這國家紀念地就在大峽谷北翼附近,但許多經過大峽谷的旅客,卻完全不知道「波浪」的存在。原因是:「波浪」是風化的沙石(sandstone),結構十分脆弱,所以土地管理局從來不作高調宣傳,而且每天只容許二十個人進入「波浪」。

兩星期前筆者的三人團隊有幸取得進入「波浪」的許可証,坦白說,我只招攬年青力壯的小伙子加入登山隊,為什麼呢?因為遊客並不是停車之後就可以看見「波浪」,駕駛四輪驅動車穿過了一不毛之地後,還需要徒步走一段兩小時的路程,要命的是,沿途幾乎沒有路標。開始行程之前,一位團友說:「我們可以向途人問路吧?」我笑著回答:「二十個人分散在這麼遼闊的地帶,要碰面的機會有如中樂透。」

不出所料,在搜尋「波浪」途中,我們在分叉路走錯,但抵達目的地之後,眼前的奇景令我們完全忘掉過去兩小時疲累、困惑,除了波浪紋的地貌之外,當中許多山壁懸掛著風化形成的抽象圖案,彷彿有一位隱形的畫家在這裏隱居。在大峽谷,大多數旅客只能夠隔著欄杆眺望,但那時候我們卻置身於「波浪」裏面,拍照時我們甚至俏皮地擺出滑浪姿勢。

大家難免流連忘返,繼續向前探索,忽然之間,一名團友發現了一些濕潤的泥沙,他問:「難道下面有水源?」他好奇地踏上濕地,但頃刻之間,雙腳便急促地向下沉。小伙子身手敏捷,見情況不妙便馬上跳出來。我興奮地睜大眼睛說:「在【人猿泰山】、【奪寶奇兵】、【所羅門寶藏】這些電影中,經常看見浮沙吞噬探險家,現在總算大開眼界!」我以開玩笑的口吻說:「你們可以再站上去,讓我拍一張照片嗎?」

接近中午時,「波浪」括起大風沙,砂礫襲面時,我們當然感到剌痛,我們完全沒有預備口罩、帶帽風褸,在無計可施下,只有背著風倒退行路,我們的頭髮、耳朵、口腔、衣服、背囊 ……,都充滿砂礫。我暗罵自己:「為什麼沒有事前想到要防備風沙,自己明知這地貌是經過風化而成,而這些石頭又是沙石,現在實在活該!」對我來說,「傷亡最慘重」的是攝影機內部被砂礫滲透,回家之後我必須要清洗攝影機的感應器。

回程途中,我們又再迷航,但我並不著急,因為當時是下午一時許,團隊有充分時間尋找出路。其實這是在我計劃之中,在過往的旅程中,我曾經在黃昏時候才踏上歸途,但天色漸黑的時候迷路,心情難免緊張,所以今次選擇提早出發、提早離去。

筆者自問心理正常,並沒有自虐狂,但坦白說,我「享受」這旅程中間駕駛四驅車搖晃不定、走路時迷失方向、風沙撲面。其實,人類心理一直在穩定與探險這兩種張力之間徘徊,一方面,我們喜歡規律、計劃、安排,但同時我們卻希望跳出刻板的框框、期待意外驚喜,嚮往類似【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的「迷航」。若果你已經厭倦大峽谷式的「到此一遊」,「波浪」正向你熱情地招手。

 

2009/3/16

Navigation

Essay Menu

Poem Menu

Short Story Menu

On Cultures and Nations

On Study and Educat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sy

On Writing

On Art

Other Essays

Special Topics

Main menu

Other Authors

Simplified Navigation

Table of Contents

Search Engine

Credit/Copyright ©

Contact Dr. Yu